首 页 | 本会介绍 | 新闻中心 | 政策法规 | 慈善功德会 | 本会期刊 | 佛教天地 | 一日禅语 | 国学讲堂 | 明州史话 | 养生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明州史话 > 寺院
鄞州区寺院
发布日期:2012-12-07  编辑: 作者: 宁波市佛教协会   浏览:次  改变字体:

鄞州区(含东钱湖风景旅游区及宁波科技园区)共有开放寺庵7处(其中东钱湖风景旅游区、宁波科技园区各1所):1、天童禅寺  2、育王寺  3、弥陀寺  4、长寿寺  5、广德庵  6、霞屿寺  7、静宗禅寺。著名废圮寺院23处。登记在册寺庵(含宗教活动场所)91处(其中东钱湖风景旅游区10处)。

一、开放寺庵

天童禅寺

天童禅寺位于宁波市区东30公里的鄞州区东乡太白山麓,是我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始创于西晋永康元年(300),史载,西晋僧人义兴云游至会稽郡鄮县(今鄞州区)太白山之东谷,见此地山明水秀,遂在此结茅修持。时有一童子日奉薪水侍其左右,自称是“太白金星”化身,因大师笃于道行,虔诵经文,感动玉帝,遂命其前来护持。后命此山为“太白”,寺名“天童”。东晋隆安三年(400),寺毁于孙恩之乱。

唐开元二十年(732),僧法璇禅师复于故地建太白精舍,后人称之为古天童。至德二年(757),僧宗弼禅师感东谷地狭谷浅,遂将精舍迁至太白峰下,即今天童禅寺址。乾元二年(759),因山有玲珑岩,唐肃宗赐名“天童玲珑寺”。大中元年(847),咸启禅师主席天童寺,弘扬洞山宗风,时值曹洞宗发韧伊始。咸通十年(869),依浙东观察使杨严所请,懿宗敕赐“天寿寺”名。

北宋景德四年(1007),真宗改赐“天童景德禅寺”。 神宗即位,寺僧惟白屡次入宫与神宗研讨佛理,获赐金襕衣一袭。建中靖国元年(1101),徽宗又赐惟白“佛国禅师”号,并为其所撰《续灯录》撰序,敕入大藏。南宋建炎三年(1129),曹洞宗高僧宏智正觉继席,弘传曹洞教义,倡导“默照禅”,僧人常住者逾千人,为寺之中兴时期。绍兴四年(1134),寺内建成能容纳千人的僧堂,继而扩建山门,成巍峨杰阁。又建卢舍那阁,安奉千佛,旁设五十三善知识像,名“千佛阁”。

淳熙五年(1178),因右丞相史浩奏请,孝宗赐寺“太白名山”四字。绍熙四年(1193),虚庵禅师扩建千佛阁,鸠工庀材,历三寒暑。扩建后,千佛阁高3层12丈,翚飞跂异,隐接云霄,宏丽甲于东南。嘉定十七年(1224),曹洞宗第三十代祖如净禅师住持天童,弘扬正觉禅师“默照禅”之妙谛。日僧道元从之学,归国后在永平寺开山,创日本曹洞宗。嘉定年间(1208—1224),太师右丞相史弥远奏请定“禅院五山十刹”,天童禅寺被列为“五山”之第三山。

宝祐四年(1256),天童寺遭火毁,荡然无存,后修复。元大德五年(1301),成宗赐千佛阁为朝元宝阁,复毁。至正十九年(1359),元良禅师重建朝元宝阁,铸万铜佛供于阁中,阁旁复增置左鸿钟,右轮藏两楼,宝阁梁栋云飞,柱石山积,金碧辉煌。至正二十年(1360),顺帝敕赐元良禅师“善觉普光禅师”号。

明洪武十五年(1382),明太祖册封天下名寺,赐额“天童禅寺”,并列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二山。万历十五年(1587),天童禅寺殿宇尽毁于洪灾,瓦砾无存,住持因怀在废墟上重建殿堂。崇祯四年(1631),临济宗第三十世名僧密云圆悟禅师住持天童,鼎力重兴,先后修建佛殿、天王殿、法堂、先觉堂、藏经阁、方丈殿、回光阁、返照楼等,并重浚万工池,修造七宝塔,奠定了今日寺院的规模和格局,时为天童寺之鼎盛时期。

清顺治十六年(1659),住持山翁道忞禅师奉敕入京,敕赐“弘法”为天童寺名,并获赐银印、药师佛及帑金千两。至同治间(1862—1874),天童寺与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常州天宁寺并称为“禅宗四大丛林”。光绪二十八年(1902),天童禅寺首座幻人率两序班首前往长沙上林寺礼请敬安禅师住持。敬安继席10余年,任贤用能,百废俱兴,夏讲冬禅,宗风丕振。民国十九年(1930)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中国佛教界领袖圆瑛大师住持该寺,天童寺声名远播。

新中国成立后,寺院得到了人民政府的保护,僧众殿堂功课,威仪整肃,参禅修持,不废古规;同时发扬“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文革”期间,寺院遭到严重破坏,佛像被毁,寺僧大部分另作安置或散离,寺舍关闭或移作它用。

1979年,党的宗教政策得以落实,广修法师担负起天童寺的全面整修工作。当时,政府拨款82万元,募捐和佛事收入200余万元。在广修法师、监院修祥与两序大众的艰苦努力下,天童寺、古天童、小白岭、五佛镇蟒塔、圆瑛塔院和伏虎亭、古山门、景倩亭、内外万工池等渐次得到修复,古刹佛日重辉。广修法师严以律己、轻名重道的精神,赢得僧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敬重,被推选为天童寺寺务管理委员会主任和住持。1983年8月,天童禅寺正式被人民政府批准为对外开放寺院。

1988年5月,应天童禅寺两序大众的恳请,一代大德高僧明旸法师主席天童。明旸法师在任期间,积极传播宗风,并多次出访日本、美国和东南亚等地,增进了天童寺与各国佛教界的友好交往。

今天童寺、古天童、小白岭、五佛镇蟒塔、圆瑛塔院和伏虎亭、古山门、景倩亭、内外万工池等建筑群体占地面积7.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8万平方米。其中天童寺占地面积为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72万平方米,有“群峰抱一寺,一寺镇群峰”之称。

天童寺现存规模基本上保持明代后期的格局,整个建筑群体布局严谨,结构精致,主次分明,疏密得体。雄伟高大的天王殿、佛殿、法堂、藏经楼、罗汉堂等主体殿堂,依次坐落在倚仗山势而建的广阔台基上,一殿高于一殿,逐级高升,气势磅礴。各殿堂均按我国古代传统建筑形式,重檐叠阁,画栋雕梁,庄重而古朴,成为古刹的“中轴线”。中轴线上依次有外万工池、七塔苑、内万工池、天王殿、佛殿、法堂。佛殿重檐琉璃顶,高18.9米,正中供奉三世佛坐像三尊,连座各高9.38米。前设阿难、迦叶立像,两周列十八罗汉坐像。三世佛背壁后,有以观音像为中心的海岛群塑。殿前有一株唐代古柏。法堂之上为藏经楼,法堂后西侧有罗汉堂。中轴线东侧有钟楼、御书楼、御碑亭。

殿堂的东西两旁有新新堂、伽蓝殿、云水堂、自得斋、立雪轩和客堂、祖师殿、应供堂、静观堂、面壁居等十几个僧房客寮,对称分布,与主体殿堂互相呼应,互为衬托。别外,按照地形还建有东西禅房、戒堂、如意寮、库房、先觉堂、长庚楼、东桂堂、西桂堂、方丈殿等建筑十余处,所有殿堂楼阁均以长廓连接,缀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古建筑群体。

天王殿屡建屡毁,现存建筑由住持圆瑛法师主持下重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落成,宽7间32米,深6间24米,高19.6米。殿内左右两旁分列四大天王像,高达7.8米,神态威严。中间设暖阁,正面为欢天喜地的弥勒佛,两旁有一对柱联曰:“深具慈忍力大肚能容天下难容诸事,广结欢喜缘满腮含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为明旸法师手书。背面为护法神韦驮。天王殿门前石柱镌刻一副楹联,上联为“溯晋代开山历唐宋元明清太白法灯辉海外”,下联为“从佛门稽古计汉满蒙回藏天童僧史耀人间”,由圆瑛法师撰联并书,言简意赅道出了天童禅寺的历史及在佛教界的地位。

佛殿和方丈殿系明代所建。佛殿(大雄宝殿)为密云禅师于明崇祯八年(1635)重建,高20.5米,宽7间36米,深6间27.16米。殿内正中供三世佛,即中为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三佛高达13.5米,其中佛身高6.38米。大殿两旁分列十八罗汉,姿态各异。殿正中悬挂“慈云密布”匾额为清雍正皇帝御笔。殿内尚有数对楹联。

方丈殿(又名大鉴堂)供方丈升座和设大型佛事坛场之用。东为先觉堂,凡该寺创建以来的开堂演法者皆设牌于此。西楼称“小方丈”(又名宝积楼),为方丈住所。

法堂高17米,宽9间37米,深6间20米,为讲经说法场所。民国二十一年(1932)翻建成楼。楼上为藏经楼,珍藏经书。藏经楼有乾隆版大藏经,全藏724函。藏经楼还供奉顺治皇帝所赐鎏金药师铜像1尊。藏经楼和法堂两匾额由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手书。

禅堂为禅宗丛林主要殿堂之一。天童禅寺有东西两禅堂,东禅堂重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现辟为藏品陈列室。陈列佛教文物及国外佛教徒所赠礼品,供广大游客、香客参观。西禅堂为全寺僧人参禅修持场所,宽7间27.7米,深5间16.2米,中供佛大弟子忄乔陈如尊者,两头设广单,其规模之大,在当今禅寺中少有。每年冬天,全寺僧众在此举行禅七法会,克期取悟。有偈语云:“太白峰前选佛场,宏开革卢鞴事偏忙。圣煅凡炼圣无他术,但歇心头一念狂。”(圆瑛法师《结冬禅七》)

罗汉堂共计19间,内有十八罗汉石刻像,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画像出自竹禅和尚之手,摹五代前蜀画家、诗僧贯休《十六罗汉图》,刻成于民国七年(1918)。

天童禅寺在海外享有盛名,尤在日本。日本佛教与天童禅寺的交往密切,历史十分悠久,其佛教宗派曹洞宗,尊天童禅寺为其祖庭。今日本曹洞宗有信徒800万,寺院15000座,每年组团前来朝拜。

现任天童寺方丈为诚信法师。

阿育王禅寺

阿育王禅寺坐落在鄞州区宝幢鄮山南麓育王岭上,距宁波市区约18公里,东南距天童11公里。该寺因珍藏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及玲珑精致的舍利宝塔而闻名中外,素有“震旦圣地”和“东南佛国”之称,是我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寺始创于西晋太康三年(282),据明万历《明州阿育王寺山志》载:晋武帝太康三年,并州离石人刘萨诃病危时,梦见一梵僧示意超度。既苏,旋改业出家,法名慧达,并按梦示,寻求宝塔,至鄮山乌石岙时,忽闻钟声铮铮响于地下,便竭诚膜拜诵经。三日三夜后,宝塔从地下涌出,光明腾耀。其状青色,似石非石,高1尺4寸,方广7寸,内悬宝磬,中缀舍利,五层四角。慧达即结茅于此,修持行道。此为阿育王寺开基之始。

东晋义熙元年(405),舍利宝塔从乌石岙慧达结茅供养处迁到现址,安帝敕造塔亭,岁度僧14人,是为阿育王舍利殿之起源。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宋文帝敕住持道佑创增佛宇,赐常住田。又赐度僧27名守护。元嘉十二年(435),又建塔寺。至此,阿育王寺已初具规模。南朝梁普通三年(522),梁武帝命扩建殿堂房屋,并赐额“阿育王寺”。寺额由梁代著名书法家萧子云手书。大同六年(540),武帝又下令拨黄金五百两改建浮图为五层,铸铜佛、铁鼎,写经论,并敕免阿育王寺田赋。由于梁武帝的重视,阿育王寺很快名闻天下,塔居神州第一(朱彝尊《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跋》),一时名士倾心皈问。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僧了缘建西塔院(又名西塔寺)。天宝三年(744),鉴真第三次东渡在舟山失败后,曾驻锡于阿育王寺。期间,绍兴、杭州、湖州、宣州等地寺院的僧人纷纷来寺请鉴真和尚讲道受戒。会昌元年(841)唐武宗下令灭佛,舍利宝塔充入越州府库。唐大中四年(850)正月,舍利宝塔复归阿育王寺,僧俗8000人参加了供奉舍利宝塔盛会。

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寺遭火毁。宋太祖开宝六年(973)修复。大中祥符元年(1008),阿育王寺被朝廷定名为“阿育王山广利禅寺”,拓为十方禅刹。熙宁元年(1068),大觉怀琏禅师出任第五任住持。三年(1070),怀琏筑宸奎阁,珍藏宋仁宗御笔偈颂、御书53轴和团扇3柄、英宗手诏1道,文人苏轼为之作《宸奎阁记》,并手书碑文。在怀琏主持下,阿育王寺一时人才聚积,“法席鼎盛,名播天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兴景象。

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迎舍利塔至宫中,宋高宗赐“佛顶光明之塔”匾。绍兴二十六年(1156),宗杲受诏住持阿育王寺,“四方学徒,川奔涛涌”(宋濂《阿育王山广利禅寺铭》)。时育王寺内僧众及外来问法者逾6000人,人多食乏,宗杲乃上书朝廷,请赐附近海涂闲地,命工匠筑海塘,创涂田1700亩,名为“般若庄”。宗杲再传至佛照禅师德光,又市田4000余亩,名为“吉祥庄”。淳熙元年(1174),孝宗遣天使李裕文请舍利入禁中供奉,住持从廓护送。孝宗三番瞻仰舍利,御书“妙胜之殿”额,封从廓为“妙智禅师”,并赐钱万缗。淳熙间(1174—1189),明州郡守赵恺“以金造成一塔,奉安宝塔于其中”(赵恺《供舍利金塔记》)。嘉定年间(1208—1224),定“禅院五山十刹”,阿育王寺被列为“五山”之第五山,与径山寺、灵隐寺、净慈寺、天童寺齐名。南宋末,阿育王寺又遭火灾,舍利塔附安别院(即古育王)。

元世祖至元间(1264—1294),顽极、如珙住持阿育王寺,僧伽来依法轮者摩肩接踵,人满为患。于是,如珙大建堂宇,以解决信徒住宿之忧;并购得余氏海涂田1000余亩,名“广利庄”。至正二年(1342),悟光住持阿育王寺,收回被豪家所占的庄田、园林,修筑祖堂、法堂、蒙堂、廓庑等,并用朝廷所赐白银建承恩阁,翰林侍学讲士黄溍为之撰《承恩阁碑记》。

明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赐名“阿育王禅寺”,列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五山。神宗万历间(1573—1620)慈圣太后赐藏舍利之铜塔。时住持传瓶与僧众同心协力,修葺殿宇,坚立山门,重建舍利塔殿、廓庑、禅堂、僧室百余间,名刹的风貌得到恢复。

清康熙元年(1662),寺毁于火。康熙十九年(1680),僧人法钟重修。乾隆(1736—1795)中期,住持畹荃获赐紫袈裟、龙缎袍、宫绸彩缎、御茶、东莞香、紫当、绣袋等物及御书《心经》1卷、《大悲陀罗尼经》1函与“觉行俱圆”匾额。光绪年间(1875—1908),阿育王寺修建普同塔院、养心堂、云水堂、灵菊轩、方丈室、天王殿等房屋90余间。并疏通阿耨达池,筑围墙,栽松柏竹梅。宣统三年(1911),又重修大殿,使阿育王寺的建筑得到完善。

民国元年至五年(1912—1916),住持宗亮先后重建大悲阁、禅堂等,舍利殿、藏经楼全部覆以琉璃瓦。民国十九年(1930)天王殿不慎失火被焚。民国二十一年(1932),住持源巃重建之。

“文革”期间,众僧被遣散,寺院成为工厂及驻军营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寺院归还僧众管理,政府拨款60余万元开始全面整修阿育王寺,由通一大和尚担任顾问。整修后的阿育王寺,中轴线按原样基本修复,下塔也进行重修,东南佛国的古建筑群又成为举世瞩目的游览胜地,阿育王寺揭开了中兴的一页。2003年1月10日,阿育王寺举行五百罗汉圣像开光暨界源大和尚升座法会。目前,阿育王寺每年均举行以修持为主的禅七法会,三坛大戒传授法会、千僧斋法会等著名传统法会相继得到恢复。2003年10月22日,江泽民同志到阿育王寺观瞻舍利子。

阿育王寺集古建筑、绘画、雕刻、园林、文物和风景名胜等艺术文化为一体,整个布局结构紧凑有序,寺院沿山而筑,层层递进,气势恢宏。

中轴线上为山门、二山门、鱼乐园(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法堂和藏经楼。右侧有云水堂、鄮峰草堂、拾翠楼、祖师殿、承恩堂、方丈殿、宸奎阁、寮房等361间;左侧有松光斋、钟楼、舍利单、先觉堂、大悲阁等264间。还建有西塔楼、娑罗阁及碧梧轩等。全寺现有殿、堂、楼、阁、斋等占地面积为8万余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为2.4万平方米。其中舍利塔(石塔)前傍两侧有慧达和大权菩萨,后面有释迦牟尼卧佛的舍利殿。舍利殿高15.3米,重檐琉璃顶。殿中设石舍利塔一座,内置七宝镶嵌的木塔。石塔后有释迦牟尼涅槃时卧像。殿后壁外嵌有唐代石雕护法神4尊,殿前月台两侧置历代碑刻多种。寺西侧有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建的砖塔一座。高36米,七层六面,仿木构建筑,具有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

殿前上匾“妙胜之殿”为宋孝宗书,下匾“舍利殿”为僧竹禅书。殿内有宋高宗所赐“佛顶光明之塔”匾,殿外后壁有唐朝雕刻四天王石像。大雄宝殿高15.8米,面积870平方米。殿上有乾隆帝御书“觉行俱圆”匾额。

舍利殿东面有开山堂建于1990年。其旁有华严殿,为周坚白先生独资助建。开山堂之首东有净业堂,为陈庭骅先生助建。法堂藏经楼为寺之最后楼堂,高12米,分上下两层。下为法堂,上为藏经楼,内藏清乾隆初年《钦赐龙藏经》刊本,计1675 部,共7239卷;民国时期(1912—1949)影印本《碛砂藏》,计1532部,共6362卷。此外还有商务印书馆影印本《日藏经》及大藏经等经卷。

1992年始,已故方丈通一法师在寺之东,面对玉几背倚鄮峰,建造七级八角宝塔,并于1995年完工,是为新建的“阿育王寺东塔”,规模为浙东之冠。

现任阿育王寺方丈为界源法师。

弥陀净寺

弥陀净寺坐落于鄞州区东吴镇勤勇村小盘山之巅。

寺始建于唐咸通十三年(872),初名佛陇山显亲寺,相传布袋和尚徒蒋摩诃(原名蒋宗霸)为开山。北宋治平元年(1064),赐名“保安寺”。南宋庆元六年(1200),充齐王府功德寺。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1398),名佛陇寺。永乐年间(1403—1424),归并天童禅寺,易名盘山庄。后圮。

清顺治间(1644—1661),僧人海昂于寺基西侧建樵隐庵,岁久颓垣。乾隆年间(1736—1795),庵产转售于邱隘慈福寺营建祖塔及普同塔。民国二年(1913),天童寺僧广善及盛光见此地清幽而远俗,复建寺舍,名弥陀精舍,后改称弥陀寺。寺旁有蒋摩诃墓塔。

“文革”期间,寺产被天童林场专用。1985年,因林场职工不慎失火,弥陀寺梵毁。1986年,僧脱尘、慈舟与居士孙秀菊等筹资重建天王殿、东西厢房等。1991年,脱尘和尚圆寂后,其徒法胜帮慈舟老和尚管理寺务。1997年,法胜为住持,相继建放生池、大悲殿等,规模初具。寺现有殿堂1400多平方米,寮房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另有竹林山地30余亩。

1993年,弥陀寺被鄞县宗教局批准为开放寺院。

长寿寺

长寿寺坐落于鄞州区下应镇潘一村。

寺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69—1820),初名长寿庵,释常秀任住持。寺原占地面积约4亩,庵内有天王殿、大殿、东西厢房等建筑。

“文革”期间,庵内殿堂、房屋被村民占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占用房屋归还寺院,由僧人管理、使用。1989年11月,经鄞县人民政府同意,正式批准为开放寺院,并更名长寿寺。近年来,在住持可轮法师主持下,先后修建了天王殿、圆通殿、三圣殿、药师殿、五百罗汉堂、东西厢房、香客餐厅等主要建筑,寺院占地面积近10亩。

广德庵

广德庵俗称祝嘏桥庵,位于宁波市鄞州区集仕港镇祝嘏桥东侧。

庵始建年代不详,据传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为鄞西著名古庵之一。历代屡有毁建。

“文革”期间,庵曾移作它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部分殿堂毁于火灾。现存建筑多为民国及近代仿古建筑。庵占地约7亩,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西方殿、藏经楼四座殿堂,殿堂左右环以厢房数十间。珍藏有乾隆《大藏经》1部。1993年12月,广德庵被批准为开放寺庵。2004年,文保部门将原存于丰惠庙的宋徽宗御笔石碑2通移至庵中保存,为古庵增色不少。

霞屿寺

霞屿寺位于宁波市鄞州区境内东钱湖西北霞屿山,与月波山相峙,距宁波市区8公里。

寺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鄞县人史岩之(一说史浩)凿山为洞,名观音洞,洞口刻“补陀洞天”额。后孙史严又在洞旁建寺,名“霞屿寺”,并割田以赡。因洞在霞屿岛上,四周湖水,进香者需以舟楫渡之;又洞仿普陀观音道场供奉观世音,故有“小普陀”之称。明洪武十九年(1386)寺废。永乐二十年(1422)修复。宣德八年(1433)再次重建。李堂有游补陀洞天绝句:“相公囊括宋山河,凿石穿云作补陀。若见崖山还好境,慈元宫殿碧嵯峨”。清时补陀洞天渐被湮没,寺废。

1976年,为整治东钱湖而建湖心塘,“补陀洞天”重新发现。1985年,小普陀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1989年3月,霞屿寺经批准开放,由比丘尼管理。1986年、1995年、1998年连续3次对寺院进行修整和重建,现有圆通宝殿、天王殿、伽蓝殿、地藏殿及东、西厢房等,寺貌焕然一新。

静宗禅寺

静宗禅寺位于宁波科技园区梅墟街道。

据《鄞县通志》政教志记载,静宗寺始建于民国四年(1915),由僧雪兰所创,原址在望梅乡徐家村。民国六年(1917),建方丈殿5间。民国十四年(1925)雪兰圆寂,由临济宗班云主持。民国十七年(1928),建大殿3间,民国十九年(1930),建后方丈殿5间。民国二十二年(1933),造天王殿3间,又建东轩5间,为两拱四厢式。

“文革”期间,寺毁损。1998年,重建。1999年4月,鄞县民宗局正式批准静宗寺为合法保留寺院。2003年,因建设浙大软件学院宁波分院,寺院拆迁。2004年7月,市民宗局批复同意静宗寺按原面积(占地15亩)迁建于现址。目前,该寺正在建设过程中,拟建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钟楼、鼓楼、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地藏殿、念佛堂、禅堂、功德廊等,构成一廊二堂三主殿四配殿的禅院。建筑面积为3600平方米,占地面积为9648平方米。建成后的静宗禅寺,将成为融弘法、休闲、观赏于一体,既有传统风格,又有时代气息的佛教建筑群。

二、著名废圮寺院

寿峰寺  位于高桥镇双岙村境内。南宋开庆元年(1259)僧人拙庵创建,始名先觉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圮。清康熙十年(1671)僧人照机由普陀来此居住,寺渐复旧产。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建,县令何琛仍署旧额为先觉寺。康熙四十二年(1703),僧人珂月奏请御书“寿峰寺”额赐之。

天井禅寺  位于古林镇境。始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初名天井院,治平元年(1064)赐“天寿”额。明洪武年间(1368—1398),改为天井禅院。英宗正统十年(1445)重修方丈殿。代宗景泰元年(1450)建山门,重塑四天王像。崇祯年间(1628—1644)毁。清初,僧人镜宗重建法堂、两廊及五井龙神祠宇,后又扩建修葺,香火渐盛。

月波讲寺  位于东吴镇境。寺始建于南宋淳熙五年(1178),越王史浩于寺内建月波楼,叠石成岩,名宝陀洞天,又于寺内建四时水陆道场。孝宗赐“慈悲普济寺”额,又御书“水陆无碍道场”于殿后。明洪武十五年(1382)定名为月波讲寺。二十年(1387),寺圮。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重建,后又圮。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大学士余有丁于此建宅。清康熙十年(1671),余氏归还宅地,由僧人超祖重建殿宇,雕塑佛像,寺渐复兴。

方广教寺  位于洞桥乡境。寺始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初名泗洲院。北宋治平二年(1065),赐额“方广教寺”。元至元十五年(1278),日湖处士周塾舍田于殿西建祠堂,后圮。明正统年间(1436—1449)重建佛殿。清顺治五年(1648)建法堂,康熙十年(1671)建山门,寺复往昔旧观。

东山寺  位于东钱湖镇境。寺始建于唐大顺二年(891),旧称东山安国院。北宋政和元年(1111),赐“福昌寿”额。南宋淳祐七年(1247),改为慧福寺。明洪武十五年(1382),定名为东山寺。永乐元年(1403)圮,寺僧并入金峨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复建僧舍,寺复兴。

四明讲寺  位于原县治南约6公里。唐天复元年(901)建,原名鄞水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赐额 “四明讲寺”。后废。明宣德年间(1426—1435)重建殿宇,装饰佛像,寺貌犹胜往昔。

圣寿教寺  位于石碶镇境。寺始建于唐咸通五年(864)。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赐“圣寿教寺”额。南宋建炎年间(1127—1230)毁于兵乱。绍兴年间(1131—1162)重建大殿、廊庑、僧舍,寺貌一新。

延福教寺  位于原县治东南。始建于唐大中十三年(859),初名天王院。北宋治平元年(1064)赐“延福教寺”额。元至正年间(1341—1370)圮。明景泰三年(1452)重建佛殿、方丈,成化年间(1465—1487)毁。嘉靖二十七年(1548)重建,隆庆初(1567)重修殿宇,万历年间(1573—1619)建楼廊、重建慧日堂,崇祯十七年(1640)又重修佛殿,寺遂成规模。

兴教教寺  位于石碶镇境。寺始建于唐咸通八年(867),初名小溪兴福院。北宋治平元年(1064),赐“兴教教寺”额。后屡有兴废。明正统十年(1445),重建山门、方丈、廊庑,塑四天王像,后圮。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建,恢复旧观,香火渐盛。

佛陇寺  位于佛陇山。寺始建于唐显通十三年(872),又名积庆显亲寺。北宋治平元年(1064)赐 “保安庆元寺”额。南宋庆元六年(1200)充入恭淑皇后宅齐王府功德院,岁久渐圮。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僧大基重建,著名文学家宋濂为之撰记。明洪武年间(1368—1398)改为佛陇寺,永乐年间(1403—1424),归并天童禅寺,易名盘山庄,后圮。

妙智讲寺  位于县境西南约21公里处,五代后汉乾祐二年(949)建。北宋治平元年(1064),尚书丰稷请为功德院,赐“妙智讲寺”额。神宗熙宁四年(1071)重建佛殿,后圮废。明正统十年(1445)又重修,寺貌大为改观。

明觉寺  位于五乡镇。寺始建于唐宝历二年(826),初称明堂院。北宋治平元年(1064)赐额“明觉寺”,后废。元泰定年间(1324—1328),僧人子琦重建,文学家宋濂曾为之作碑记。后复废。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移建于岙口白云山麓。

治平教寺  原名保丰寺,位于原县治南约9公里处。五代后唐清泰二年(935)建,北宋治平二年(1065)赐“治平教寺”额。明永乐七年(1409)毁,天顺年间(1457—1464)重建,嘉靖三十四年(1555)又加修葺,寺复兴盛。

宝严讲寺  位于石碶镇境。唐元和十二年(817)建,初名孝义院。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5),赐“宝严讲寺”额。元至正八年(1348),僧人嗣昙重修,二十五年(1365)圮。明永乐年间(1403—1424)重建山门,外有牌门1座,上有“锡山”二字,由张即之书。正统十一年(1446),僧人恩溶建法堂、天王殿、著衣亭,嘉靖四十四年(1565)重建佛殿。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修,改成禅林,香火一度鼎盛。

空相教寺  位于鄞江镇境。寺始建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初名四明保安院。北宋治平二年(1065)赐额“空相教寺”。南宋绍兴二年(1142)重建佛殿、廊庑、僧舍。

资寿禅寺  位于东吴镇资寿寺村。寺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后废。明天顺五年(1461)重建,复倾圮。嘉靖年间(1522—1566)又建佛殿、禅堂、方丈。岁久湮灭,渐成民居,村袭寺名。

资福教寺  位于石碶镇境。唐光启二年(886)建,光化二年(899)赐“广学寺”额。五代后唐同光四年(926)改为隐学寺。北宋咸平三年(1000)改名资福教寺,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资寿寺,后仍复名资福。元泰定年间(1324—1328)毁,遂重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重修佛殿、方丈楼及环翠楼。

崇果寺  又名崇福寺,位于跘跨山麓。寺始建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赐额“崇果寺”,后废。清康熙年间(1662—1722)复建。寺后群峰耸立,寺周茂林修竹,景色优美。

普安教寺  位于茅山乡境。寺始建于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2),初名茅山院。北宋治平元年(1064)赐“普安教寺”额。元至元十七年(1280)毁,十九年(1282)重建。明朝几度毁而复建。后圮废。

普恩寺  位于洞桥乡境。元皇庆二年(1313)里人陈泳建,其子迁藻于延祐元年(1314)向帅府请“普恩寺”额,寺内有完颜纳丹所作碑记。后圮。

尊教寺  位于东钱湖镇境。原名慧日寺,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北宋治平元年(1064)赐额“东山寺”。元至正年间(1341—1368)重修。明宣德年间(1426—1435)废,正统十四年(1449)重建佛殿。后渐圮废。

禅寂寺  位于下应镇境。寺始建于北宋雍熙二年(985),治平元年(1064)赐额,后圮,仅存“云顶”、“仁寺”二塔庵。明正统十二年(1447)重建方丈、佛殿,后废。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重建,恢复寺额。

福林寺  位于东钱湖镇境。寺始建于元至元三十年(1293),元末毁。明永乐年间(1403—1424)重建,后圮。清康熙年间(1662—1722)里人王氏舍基于南岙重建,恢复旧额。

三、其它登记寺庵(含宗教活动场所)

1、无量禅寺         2、毛竹庵              3、阮山寺            4、金松庵 

5、慧日寺           6、静修庵              7、补山寺            8、阳和寺 

9、吉庆寺           10、经堂庵            11、云峰寺           12、洪武庵 

13、永济庵          14、铁佛寺            15、青莲茅蓬         16、中茅蓬 

17、白云竹院居士林  18、善嘉寺            19、见心寺           20、瑞庆寺 

21、定心庵          22、三圣庵            23、定心寺(下应镇) 24、海月堂寺 

25、西来庵          26、灵山寺            27、逥龙寺           28、观音庵 

29、普光庵          30、金峨寺            31、广福庵           32、东岭庵 

33、修心庵          34、伏狮庵            35、永丰寺           36、月堂庵 

37、报国安乐禅寺    38、种雨庵            39、文昌阁庵         40、福聚庵 

41、广福禅寺        42、万缘寺            43、接待寺           44、东林禅寺 

45、西林禅寺        46、甘露寺            47、国宁寺           48、接待讲寺 

49、资教寺          50、定心寺(高桥镇)  51、龙窟庵           52、甘潼寺 

53、方广寺          54、永福庵            55、隐修庵           56、长生寺 

57、长寿寺          58、普济寺            59、佛灵寺           60、龙三寺 

61、布金讲寺        62、宝积庵            63、窦陀岩寺         64、天王寺 

65、冷水庵          66、宝岩寺            67、禅岩寺           68、岩庵  

69、宝积寺          70、塔潭庵            71、永镇庵           72、杖锡寺

73、宝光寺          74、仙岩寺            75、太平庵           76、碧溪寺 

77、宝林寺          78、童价庵            79、宝庆寺           80、天福寺 

81、广善寺          82、大慈寺            83、隐学寺           84、白云寺

85、二灵寺          86、迎旭寺            87、慈云寺           88、延寿王寺

89、广度寺          90、善应庵            91、居士林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没有了
下一篇文章:江东区寺院
版权所有:宁波市佛教协会 地址:解放南路12-14 电话:0574-87304414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0及以上版本 网站访问总次数:人次

浙ICP备12045262号 技术支持:宁波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