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本会介绍 | 新闻中心 | 政策法规 | 慈善功德会 | 本会期刊 | 佛教天地 | 一日禅语 | 国学讲堂 | 明州史话 | 养生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明州史话 > 人物
名 人
发布日期:2012-12-11  编辑: 作者: 宁波市佛教协会   浏览:次  改变字体:

虞世南(558—638)

字伯施,余姚人。与兄世基俱受学于顾野王,陈文帝时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隋大业(605—617)中,授秘书郎。唐建立后,历任秦王府记室参军、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官至秘书监。因封爵为永兴县子,有“虞永兴”之称。他经常和李世民一起评论古今为政得失,追述往古兴亡之道,必存规讽,多所补益。唐太宗曾赞誉其有“博学、德行、书翰、词藻、忠直”五善。虞世南虽是儒家,但所著《帝王略论》在谈论三教的关系时表现出了融合汇聚的文化意识,如他论梁武帝留心释典时指出,佛教的“六波罗密”与儒家的五常本没有什么区别,认为君主笃信佛教无可非议。在论周武帝毁灭二教的是非时,他指出释道之“止恶尚仁,胜残去杀,并有益于王化,无乖于舆俗”,若以“众僧犯律,道士违经”为由毁弃其教,无异是井底之蛙,眼孔狭窄。他还特地为天台宗祖师智顗创建的赤城大慈寺书写《华严经》。所作《唐大龙泉寺碑》,是研究早期浙东佛教流传的重要资料。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授签书淮南判官。七年(1047),改知鄞县,兴修水利,贷谷与民,颇有政声。后历舒州通判、群牧判官、知常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以母丧去职。神宗继位,起知江宁府,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力主变法,与神宗意合。熙宁二年(1069),拜参知政事。次年,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1074),因新法遭保守派强烈反对,罢相,出知江宁府。八年(1075)复相,旋又罢相,出判江宁府。十年(1077),封舒国公。元丰二年(1079),复拜尚书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改封荆国公。卒,赠太傅。绍圣中(1094—1097),谥文。崇宁三年(1104),追封舒王。王安石善属文,其诗词清新高峻,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传世。王安石与天童寺瑞新,育王寺常坦、大觉等禅师多有诗文唱酬,如《寄常坦长老》、《寄育王大觉禅师》、《答瑞新十远诗》等。任鄞令间,历访寺院,留下了《天童道上》、《天童山溪上》、《龙泉寺石井》、《登二灵山》等著名诗篇。

舒亶(1041—1103)

字信道,号懒堂,明州慈溪人。后迁居甬城月湖边锦里桥,筑室名“懒堂”。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礼部考试第一名,任临海县尉。时有县民酒后辱骂后母并把她赶出家门,舒亶拘捕该民并立即斩首,并题诗尉厅壁,投劾去官。王安石主政,他被任命为审官院主簿,出使西北熙河路,划分宋夏疆界,升奉礼郎。后擢升太子中允,提举两浙常平。元丰元年(1078),任监察御史。后任同修起居注,改知谏院,历官至御史中丞。以论尚书省钱事坐微罪废官。舒亶在谪官故乡期间,惟以朋辈唱酬、吟咏山水为乐。绍圣元年(1094)因丰稷力荐而复官,任通直郎。崇宁元年(1102)知南康军事。舒亶长于声律,词翰秀发,曾亲手编定文集100卷藏于家,张寿镛从旧志、笔记中汇辑成《舒懒堂诗文存》3卷。舒亶所作诗歌与四明寺院有关的占有很大比例,四明著名的寺院他几乎都游览过,且都留下了吟咏的诗篇。如《题明觉寺在在堂十二首》云:“何时卜筑三椽地,黄帽青鞋日往还。”《瑞岩寺》云:“我来分得僧清致,布衲蒲团一草堂。”《净居寺》云:“老厌冠盖场,万事不挂耳。时与林间人,静话无生理。”诗中既反映了他罢官归家之后的心境,对寺院名胜的流连,也揭出了他经常与僧人一起探讨佛理、参拜菩萨。

史浩(1106—1194)

字直翁,明州鄞县人。南宋绍兴间(1131—1162)进士,调余姚尉,历温州教授、太学正、国子博士、秘书省校书郎、宗正少卿、起居郎兼太子右庶子。孝宗即位,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参知政事。隆兴元年(1163),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旋因反对张浚北伐,为王十朋所劾,罢知绍兴府。淳熙五年(1178),复为右丞相。寻以事求去,拜少傅、充醴泉观使,十年(1183),请老,除太保致仕,封魏国公。遗著有《尚书讲义》、《辕官讲义》、《鄮峰真隐漫录》等。史浩自号真隐居士,与智连、元衡平、雪庵从瑾等僧人多有交往。曾施田百亩于东钱湖月波山建四时水陆道场,宋孝宗为此特钦赐“水陆无碍道场”寺额和“慈悲善济”匾额;又在月波寺后开凿“宝陀洞天”石窟,月波寺因此而闻名遐迩。天童、育王、芦山寺等都留有他的诗作。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少闻父执议论国事,多受熏陶。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应礼部试,名列前茅,因论恢复,被黜落。孝宗即位,任枢密院编修官,赐进士出身。此后历任夔州通判、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礼部郎中,升宝谟阁待制。陆游工诗、词、散文,亦长于史学,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四大家。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陆游喜游丛林古刹,与高僧多有交往。其《剑南诗稿》中以僧、寺为题的诗篇达100多首,在不少诗篇中流露出崇佛思想。陆游也乐为寺院、高僧撰写碑记、序、塔铭、赞、疏等,与明州高僧有关的有《佛照禅师语录序》、《天童无用禅师语录序》、《宏智禅师真赞》、《大慧禅师真赞》、《寄元衡平禅师》等。

楼钥(1137—1213)

字大防,自号攻媿主人,鄞县人。从小资质高明,酷嗜读书。隆兴元年(1163)进士,曾出知温州。光宗即位,擢起居郎中兼中书舍人,直言敢谏,言奏不避。因同情理学一派,反对韩侂胄专权,改任显谟阁直学士,出知婺州,移知宁国府。后告老还乡,家居13年,读书授徒,韬光晦迹。韩侂胄被诛后,楼钥重新启用,任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迁端明殿学士。嘉定初同知枢密院事,进参知政事。卒赠少师,谥宣献。有《攻媿集》传世。楼钥创作了不少与僧人交接、游览寺院之类的诗歌,如《登育王望海亭》、《千佛阁》、《长禅师塔》等。《游大梅山护圣寺》云:“寒云片日忽吹开,历井扪参得得来。行尽高山天欲半,不知平地有楼台。”前面三句写游览的天气、兴致以及山之高,最后一转,柳暗花明中极具禅理。所作《天童山千佛阁记》以及僧人的塔铭,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郑清之(1176—1251)

字德源,号安晚,鄞县人。嘉定十年(1217)进士。因参预史弥远废济王、立理宗之谋,深受理宗信任。绍定元年(1228),签书枢密院事。三年,为参知政事。六年,史弥远卒,拜右丞相兼枢密院使。他主持朝政后,一反史弥远独断专行的做法,积极配合理宗“更化”,如将真德秀等人召回朝廷,委以重任,当时号为“小元祐”。他还投理宗所好,改变过去对金妥协屈辱的态度,支持出兵收复三京,虽然“端平入洛”之战惨遭失败,郑清之仍升迁为左丞相。端平三年(1236),理宗因开边下罪己诏,郑清之被免相,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宫观。淳祐七年(1247)四月,边事转急,宰相史嵩之等力主和议,复起为宰相。其著《安晚堂集》60卷(今残存6至12卷),反映出他比较虔诚地信奉佛教,并有很深的佛学修养。他曾为《禅宗无门关》作跋,同时又认为“禅教律法门莫如修净土”,“修行净土如单方治病,简要直截,一念之专,即到彼岸,不问缁白,皆可奉行。但知为化愚俗浅近之说,其实则成佛道捷径之途”,复作《劝修净土文》(此文收入王日休《龙舒增广净土文》卷11)。他与僧人多有往来酬应,不少诗歌作品以寺院为题材,喜引用佛典,兼阐佛旨,如《天育二老禅惠示经佛偈答以十诗》、《和敬禅师茶偈》等。

黄震(1213—1281)

字东发,学者尊称为越公、于越先生,门人私谥曰文洁先生,慈溪人。宝祐四年(1256)登文天祥榜进士。历任吴县尉、浙西提举常平主管帐司文字、浙西提刑司同提领镇江府转般仓分司干办公事、行在点检赡军激赏酒库所检察官、史馆检阅、添差通判广德军、添差通判绍兴府、知抚州,其间相继兼权提举江西常平茶盐、提点江西刑狱。德祐元年(1275),差提点浙东常平茶盐。宋亡后,隐居宝幢山,自署杖锡山居士。黄震学宗程朱,有《黄氏日抄》、《古今纪要》、《古今纪要逸编》、《戊辰修史传》等著作存世。曾为宝庆寺撰《宝庆院新建观音殿记》。

王应麟(1223—1296)

    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学者尊称为厚斋先生、深宁先生,鄞县人。淳祐元年(1241)进士,宝祐四年(1256),再应博学宏词科,中第。为人正直,不避权贵,对南宋后期用人不当及各项弊政多有批评,先后触迕权臣丁大全、贾似道、留梦炎而屡遭罢斥。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辞官归里后,专事著述。宋亡,杜门不出。所著有《困学纪闻》、《玉海》、《通鉴地理考》、《汉书艺文志考证》、《通鉴答问》等20余种,约600余卷,以博学多闻著称于世。王应麟也有多篇有关寺院游记传世,如《四明七观》、《广恩崇福寺碑记》、《宝庆讲寺记》等,为明州寺院增色不少。

谢翱(1249—1295)

字皋羽,号晞发子,福州(今属福建)长溪人。元军南下时,参文天祥戎幕,任谘议参军。宋亡后,或公开或暗中积极进行反元斗争,并组织了有浓厚政治色彩的诗社“月泉吟社”和“汐社”,联合一批具有爱国思想的士人互相唱和,以发抒亡国之痛。谢翱往来鄞、越多年,曾盘桓于雪窦、太白、玉几山中,与名僧多有交接。今传有《逃暑崇法寺》、《寄育王贤上人》、《雨宿太白》、《天童游》诸作。如《夜宿雪窦上方》云:“眠山枕斧柯,独客爱盘阿。畏日生尘梦,寻仙到鸟窠。下方闻夕磬,南斗挂秋河。寝服侵云卷,颒泉通瀑和。窦分沧海月,禅入沃洲歌。此地精灵聚,中宵弄薜萝。”诸如此类的诗歌多将佛道的意象揉合在一起,并不时透出遗民的心迹。

戴表元(1244—1310)

字帅初,一字曾伯,奉化人。聪明早慧,从学于师表浙东文学家王应麟、舒岳祥。度宗咸淳七年(1271)中进士,任建康府教授,德祐初再迁临安府,拒绝调任。入元后隐居家乡,徜徉于浙东山水,并游历于杭州、宣州、湖州、严州一带,交结文坛名士,谈诗论艺。元大德八年(1304)荐为信州教授,时已61岁。再调婺州,终以疾辞。至大二年(1310)卒于家中,有《剡源集》30卷。戴表元多流连于佛寺中,与名僧衲子交往密切,写下了《宝陀山所见记》、《固海宿云山崇胜寺记》、《天寿报本寺记》、《法华寺兴造记》等一批涉及浙东佛教的散文作品,另创作了《杖锡寺》、《宝福寺》、《法善院》、《梨洲寺》、《宝林院》等诗歌,对浙东寺院的风景多有描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杖锡寺》:“仙草漫漫路不分,钟鱼那许外间闻。凉天九月已飞雪,晴日西山犹带云。火后客夸新屋様,兵前僧惜旧碑文。藤湖只去招提顶,见说滮田可种耘。”既写出了四明山杖锡寺的地理环境,也写出了兵乱后衲子俗客的心态。

丁鹤年(1335—1424)

一字永庚,号友鹤山人,回回人。幼习儒书,就读于南湖书院。至正十二年(1352),徐寿辉领导的农民军攻克武昌,年仅18岁的丁鹤年顺长江东逃至镇江避难,继又徒步往浙东投奔任定海县令的从兄吉雅谟丁(一说为亲兄)。当时江南行御史台移治奉化,不少名公大臣赏识丁鹤年的才华,荐其做官,都被他一一拒绝。元亡,以“草泽遗民”自许,高蹈不仕。丁鹤年是元末明初很有影响的诗人,今有《丁鹤年集》行于世,存诗300多首,内容广泛,其中有一部分作于宁波。他在甬上交结道侣极多,仅其《方外集》中提到的就有甬东椿上人、慈溪懋上人、见心长老、润上人、古鼎铭上人等,缁流莫不以得其一言为幸。吉雅谟丁曾称其弟尽弃纨绔故习,清心学道;陈垣则认为其依佛,“殆一种避祸不得已之苦衷,暂行遁迹空门而已。读其逃禅室诸诗,较然明白”。他有很多与僧侣的唱酬之作,如《送铁佛寺益公》诗有“我生懒僻苦贪佛,或谓三生有胜缘”。《寄弦宗鼎》诗云:“万里思乡瞻北斗,十年学道事西宗。”并居室题名为“逃禅室”。但另一方面,他又以名士自居,自称“腐儒避地海东偏”,“落魄乾坤一腐儒”。可见他是亦儒亦佛。

金元素

原名哈喇,字元素,元文宗赐姓金,也里可温(基督教)教士,拂林(一说在君士坦丁堡附近,一说在西亚地中海沿岸)人,或云康里(今俄领中亚)人。进士出身。在任监察御史任上,以直言劾大臣,被远贬南方。起为江南浙西道廉访佥事,累迁福建行省参政、江浙行省左丞。至正二十八年(1368)以枢密院都事随元帝北去,不知所终。所著有《南游寓兴》诗集,今藏日本内阁文库。金元素是元代色目诗人,也是元代唯一的身为基督教士的拂林籍作家。大概他任江浙行省左丞时曾在宁波一带活动。刘仁本赠诗有“金君将相才,起身自文章”之句,表明金元素来甬活动在方国珍当政时期。金原素多流连于山水寺院之中,有《天童游》诗云:“喜寻方外友,特地到天童。松径二十里,云山千万重。倚窗僧听雪,隔岸鸟呼风。游憩归何晚?舟行夜半钟。”

金湜(?—1494?)

字本清,号太瘦生,晩号朽木居士,鄞县人。正统六年(1441)举人。以善书授中书舍人,待诏文华殿,升太仆寺卿。在京时,与包琪、潘暄、陈政、杨焕、孟阳、司马恂等会于国子监东的柏林寺分韵赋诗,有“希风莲社”之意,后由寺僧汇编成册。督山东、河南马政,整肃贪风,风节朗朗。成化初出使朝鲜,归国后遂请致仕,屡征不起,家居30年,从不与官府打交道,即使族党的庆唁也谢而不往,唯与里中耆旧觞咏为集。金湜住在宁波城里的延庆寺侧,故延庆寺是其经常光顾的地方。其《题延庆寺画竹》云:“一竿潇洒玉玲珑,湘圃淇园在眼中。过客莫嫌枝叶少,才多枝叶便多风。”“湖上禅房对竹开,雨余新水绿生苔。入门听得茶童语,昨日题诗客又来。”他又好游各地寺院,其《游雪窦山》诗云:“青山叠叠路盘盘,下界何如上界宽。涧草已随春色老,岩松犹带雪花寒。得来方外游三日,忘却人间事万端。无数泉声听不厌,更从高处一凭栏。”既写出了雪窦山的景色之美,又颇具禅理。

沈明臣(1518—1595)

字嘉则,鄞县栎社沈家人。少负异才,性落拓不羁,慕谢安、王猛为人。年方弱冠,即上万言书于知府沈恺,知府诧为异才。后因乡试屡试不中,遂以诗自豪,声名播于府县。嘉靖三十四年(1555),沈明臣与同邑余寅、山阴徐渭同客胡宗宪幕,参预抗倭斗争,以智策诗才备受优遇。胡宗宪受严嵩案牵连而系狱后,幕客皆风流云散,独沈明臣不计个人安危,替胡宗宪鸣冤叫屈。胡宗宪死后,沈明臣挟策囊书,沦落江湖,遍游江浙闽粤各地。晚年倦游归里,被优游林泉、主四明文盟的张时彻所特别推重,每逢时过节,必得明臣翩然光临才可欢娱竟日。时彻卒后,沈明臣遂代为诗坛耆宿,领袖群伦,白衣高士,均围聚其门。其友余寅等慨然捐金,购置百余亩良田供其晚年生活之资,明臣遂盘桓于栎社丰对楼书斋中,吟啸著述,直至老死。乡亲推之为“栎社长”,宗人奉之为“句章公”,学者则称之为“嘉则先生”。沈明臣性喜漫游,寺院中多留有其踪迹。如《游寺》云:“钟声谷口风吹断,海色天边秋去长。极欲皈依无奈老,马蹄空度白云乡。”可见他因生活不顺心,晚年有较为强烈的皈依佛教意愿。他的许多流连寺院的诗歌,有较高的艺术功力。

张楷(1395—1460)

字式之,号介庵,又号守黑子,慈溪人。永乐二十二年(1424)进士。宣德(1424—1435)初,授兵部主事,后升为江西监察御史。当时刑部狱吏受贿,张楷上章弹劾,刑部尚书以下数十人因此罢免。宣德六年(1431),因献颂诗触怒宣宗,免职回家。英宗即位,官复原职。正统五年(1440)任陕西按察佥事,又升任按察副使,监督屯田、水利很有成绩。又上安边十二策,均被采纳。正统十二年(1447)升任右佥都御史,捕蝗恤民,声望凛然。同年,他被派往福建镇压邓茂七农民起义军,又在金华、丽水一带参与镇压陶德义等。从宣德到正统(1426—1449),这是张楷政治上的辉煌时期。明代宗即位,张楷班师回潮,却被嫉妒者诬告,罢官还乡。天顺元年(1457),重新登位的英宗念及旧臣之功,奉诏复职致仕。次年,他进京上书称谢,正好碰上陕西边务告急,便被派往负责后勤,事毕回南京都察院任职。天顺四年(1469)冬,病死北京。张楷在故乡时,曾“乘仙闲拉友玩天童”,有《游天童》诗六首,由衷赞叹天童禅寺“胜境由来看不足,古今风景宛然同”。

黄宗羲(1610—1695)

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余姚人。明末,黄宗羲继承东林遗绪,加入了复社,参予了反对阉党的斗争。明亡后从鲁王抗清,设世忠营,走四明山结寨,先后被任命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左副都御史。晚年隐居讲学,清廷数次请聘,均不就。黄宗羲博学多才,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诸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为清初浙东学派的开创者。今人搜辑的《黄宗羲全集》,蕴含了丰富的佛学资料。如《苏州三峰汉月藏禅师塔铭》等,是研究明清之际僧人活动的重要文献;《空林禅师诗序》、《天岳禅师七十寿序》等,表达了一位学者对佛教的看法,以及“不敢薄待方外之人”的交接态度;另外,《答钱牧斋先生流变三叠问》,则深入讨论了《楞严经》中的“九变三叠”问题。《答汪魏美问洞济两宗争端书》等文,对佛学史研究也颇具价值。黄宗羲还创作了不少涉佛的诗歌,如《观天宁寺楚石琦衣钵》,高度赞扬了明初梵琦“门庭坚忍”的品格和清新篇章。他的《四明山志》,对四明山寺院沿革、名僧事迹、佛教诗文,都有详细的记载。

李邺嗣(1622—1680)

初名文胤,后以字行,号杲堂,鄞县人。年十六为诸生。因参加反清复明的斗争,两次被捕入狱。获释后,拒不应荐出仕新朝,体现了坚定的民族节操。李邺嗣以遗民身份从事于著述,著有《甬上耆旧诗》、《杲堂文抄》、《杲堂诗抄》等。李邺嗣在清初接受黄宗羲的文学思想,积极倡为古文。曾应雪窦道岩尊者之请作《妙峰集序》,指斥世间之人尽失本心,久迷不复,感慨深沉。《介公生日序》以除夜的世相以譬学道,亦颇新颖。其《慰弘禅师集天竺语诗序》,提出“诗之于禅,诚有可投水乳于一盂,奏金石于一室者也”。李邺嗣与天童寺诸禅师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如《入太白呈啸堂和尚四首》歌颂的是“道历冰霜见,交经生死知”、“廿年真契阔,怀抱各分明”的生死契阔之交。天童寺诗僧慰弘禅师曾抄录李邺嗣创作的《集史》、《集世说》组诗,朝夕揣摩,并仿作《集天竺语》。

全祖望(1705—1755)

字绍衣,号谢山,鄞县人。雍正七年(1729)选充贡生,入京师。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因得罪权贵,辞归故里,不复出仕。曾到绍兴主讲蕺山书院,赴粤任端溪书院山长。后贫病而终。全祖望学识渊博,著述丰富,并大量涉及佛学。他撰写的《南岳和尚退翁第二碑》是很重要的僧传。曾创作了《定林寺》、《报恩寺》、《圣因寺》等诗篇。他对四明的佛寺名胜作过精心的考证,如《阿育王寺十二题考》即为代表。他对佛教文献相当重视,曾为《四明尊者教行录》、《梦英十八体篆文碑》等题跋。他所搜集编辑的《续甬上耆旧诗》,蕴含了大量佛教内容,对研究明清浙东佛教的演变极有价值。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居 士
下一篇文章:没有了
版权所有:宁波市佛教协会 地址:解放南路12-14 电话:0574-87304414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0及以上版本 网站访问总次数:人次

浙ICP备12045262号 技术支持:宁波合益